飼用雜交構樹種植技術
鄒建1 徐剛1 鄧澤濤1 牟春婭2
(1.重慶市種畜場,重慶江北,401120;
2.重慶市動物園管理處,重慶九龍坡,400050)
構樹樹葉富含粗蛋白和類黃酮,樹皮纖維優良,樹干木質素低,具有速生、豐產、多抗、耐砍伐等特點,在飼料、造紙、產品開發、生態綠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價值。雜交構樹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收集評價構樹基因資源和種質創新的基礎上,通過雜交育種結合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出富含粗蛋白的構樹優良品種,作為飼料原料,已在全國20多個省區進行了實驗示范,并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列為“國家精準扶貧十項工程”之一。飼料用雜交構樹已成為“以樹代糧”、減少飼料糧消耗的典范作物。
1.飼用雜交構樹種苗
雜交構樹種苗,為利用雜交構樹外植體(雜交構樹組織),在無菌和適宜的人工條件下培育的完整商品代雜交構樹植株幼苗,即經過煉苗后的雜交構樹組培成品苗,應在國家認可的雜交構樹供苗機構處獲得。成品苗應整齊一致,品種純度95%以上,種苗健壯,無病蟲害,根系發達,品質優良,株高15~20cm,葉片厚實。成品苗應盛植于帶營養基土的可降解無紡布容器中。
2種植地選擇
種植地宜選擇光照充足,周圍無污染源,地勢相對平坦、土壤疏松微酸性、排灌方便、耕作交通便利的地帶。空氣質量、土壤質量、灌溉水質量應符合 NY/T 391 的要求。
3種植時間
一般每畝為700株~1200株,根據行間距定。
整地宜在種植1個月前進行。運用機械或人工作業,對種植地雜草除根、石塊雜物等清理。整地時應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000 kg做底肥,深耕30 cm~35 cm,耙細土壤,做出20 cm~25 cm的疏松土層。種植地四周應預留排水溝。
5.2.1 高床起壟:在種植地土層上起壟,壟高20~30cm,壟間間隔0.5~0.9m(機械采收的,應參照機械采收工具定式行間距),壟上開栽植穴,每穴間隔0.5~0.9m(機械采收的,應參照機械采收工具定式行間距),穴的大小應比無紡布容器深、寬,以利于苗木根系生長。穴內應先施用有機肥1kg或復合肥50g并與穴內泥土混合均勻,再進行種植。壟間溝應與種植地四周水溝連通。
5.2.2 帶基種植:將成品苗與盛植成品苗的帶營養基土的可降解無紡布容器一并定穴種植,覆土應超過容器頂,壓實覆土。定植后立即灌溉,洇實土壤,灌溉時水流宜緩,宜深透。水滲之后應檢查有無歪斜、下沉的種苗和土壤有無裂縫或缺土等狀況,進一步再做調整或補土。
5.2.3 覆膜:帶基種植完成后,進行覆膜(透明或黑色PE農膜),同時在膜上開孔,將苗體露出,膜邊用土壓緊,以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水分,維持土壤結構,防止害蟲侵襲苗根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還可抑制雜草生長等。
5.3灌溉
雜交構樹根系不耐澇,多雨季節,可采取明溝排水。土壤干旱時要及時澆水,保證正常生長。幼苗期需少量勤澆,保持土壤濕潤,一般當表土層5cm以內出現干燥時就要澆水;速生期宜少次多量灌溉,一次澆透;秋種幼苗11月~12月應注意水分供應,1月~2月要減少水分供應。灌溉水質應符合GB/T 5084—2005的規定。
5.4.1 根肥:一般在初春和采收后施肥。每畝全年的施肥量為尿素100 kg,磷肥100 kg,硫酸鉀20 kg。
5.4.2 葉面肥:按成品葉面肥標注方法施用,施肥次數應不少于3次。當嫩枝達到25cm高度時短尖(摘頂)后,應噴施一次葉面肥,間隔半月后再噴施一次葉面肥。
5.5松土除草
田間管理期應適時松土;除草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可采取生物、物理、化學等方式方法。
5.6短尖除蘗及補種
5.6.1 短尖(摘頂、掐頭):為加速主冠發育生長和豐冠增產,需對雜交構樹進行短尖(摘頂),一般在雜交構樹主冠莖葉尚未木質化前進行。
5.6.2 除蘗(摘芽):雜交構樹極易徒生側芽、側根,側芽、側根可導致水分和養分的過度消耗,不利于主莖葉的生長,易形成矮化樹和弱樹,對質量、產量均有較大影響。必須及時對主莖稈下部的側芽、側根及受光較差的枝條、競爭枝進行摘除,一般在其尚未完全木質化前進行為宜。
5.6..3 補種:及時去除死苗(樹)及存留意義不大的弱苗(樹)、死苗(樹),并進行補種,對空穴等也應進行適時補種。
5.7病蟲害防治
根據種植實際情況防苗木猝倒病、白粉病、小地老虎、朱砂葉螨、褐斑病、根結線蟲病、煙煤病、盜毒蛾、豆天蛾、桑天牛等。
6采收及后期管護
一般地,當雜交構樹植株生長至0.8m~1.2 m、壟間郁閉、莖葉尚未木質化前開始采收,留茬高度10cm~15cm。注意不可傷及留茬莖稈皮層。正常情況下,一年可以收割3~4次。可利用人工或機械收割。收割后作為飼料原料使用。采收后應按本標準5.田間管理做好后期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