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構樹種植技術淺談
摘要:構樹又被稱之為褚桃、構乳樹,屬于多年生落葉喬木的范疇,有著較強的抗逆性以及適應性,相對而言生長速度較快,繁殖條件簡易,輪伐期較短。近年來,為了讓我國蛋白質飼料原料相關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推動畜牧業的良好發展,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出了科構一號雜交構樹,這一品種的樹葉有著豐富的類黃酮與粗蛋白含量,具備速生、豐產、多抗、耐砍伐等特征,能夠被應用于造紙、生態綠化、飼料以及產品開發等領域。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雜家構樹的種植技術,從構樹管理、水分管理以及樹體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關鍵詞:雜交構樹;種植技術
一、雜交構樹管理技術
(一)整地管理
要想保證雜交構樹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就必須保證一個優秀的土壤性質。在進行造林之前,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對土壤進行優化,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采取熟化以及深入翻土的方式,能夠讓土壤的結構得到一定的程度改善,這樣一來土壤具備更加的透氣性,自身的養分及水分含量也就更多,雜交構樹樹苗種植的成活率也就更高。第二,針對根莖處進行培土處理,這一方式主要是為了讓土壤內部的溫度得以提升,進而有效保護根部,促進雜交構樹的良好生長。第二,為了保證土壤具備良好的透氣性,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進行10至20cm深度的中耕除草工作,并與施肥一同開展,這樣一來就能夠給微生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苗木也能夠吸收到更多的養分。
(二)林地施肥
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施肥時應當注意與澆水結合開展,以此來讓肥料利用率得以提升。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根據苗木的實際大小來確定合理的施肥量,嚴格遵循小少、大多、勤施肥的根本原則,結合苗木實際生長狀況來選擇肥料的種類,如若莖葉出現了泛黃的現象那么就應當施加氮肥,如若莖葉出現了暗綠的現象那么就應當施加磷肥,如若莖葉顯得較為柔軟那么就應當施加鉀肥。第二,在進行施肥時應當結合人工澆水以及降雨,盡可能地在下雨前后進行施肥,并且施肥完畢之后應當人工進行澆水。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肥料的效果得以充分的發揮,如若操作不當那么就很容易引發燒苗現象的出現。第三,在進行施肥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土壤的實際性質,針對養分流失困難的偏黏土質就應當遵循量多次少的施肥原則;針對養分流失容易的沙性土質就應當遵循量少次多的施肥原則;針對鹽堿地就應當施加酸性肥料。第三,在進行施肥時應當選擇分段法施肥方式,以一年為周期,根據對肥量的不同需求來分時段進行施肥。主要包含了基肥、根葉以及土壤追肥這三個階段,其中基肥主要是指腐熟或半腐熟的有機肥,并配合少量的無機肥。對于整個林木的生長發育而言,基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肥在一年周期中的使用量約為所有肥料的50%至67%。而在春季林木萌動收獲之前則應當進行土壤追肥,補充適量的無機肥料。在林木生育期間則進行根外追肥,主要是在樹木枝葉中噴灑具備速效性的水溶液。
(三)田間除草
在樹苗和幼樹期,如果發現大量雜草,應及時拔除;對于成樹,雜草的影響微乎其微,可不做管理。在幼苗時期,為保證雜交構樹組培苗獲得更多營養,避免大范圍噴灑除草劑時傷害幼苗,可在除草時用塑料袋或者水桶遮蓋幼苗后進行噴灑。
二、雜交構樹水分管理技術
(一)澆水
雜交構樹定植前在開挖的定植穴中灌透水,可以在短期內有效降低土壤中的含鹽量。定植后及時灌一次透水,以后兩周內視土壤墑情定期澆水,每次須透水,忌澆“半截水”。一個月左右時間后,可以減少澆水次數,視樹苗本身情況結合當地雨水情況可以做到少澆水或不澆水。
(二)排水
如若遇到了多雨時節,那么相關工作人員就應當加強防澇力度。苗木在生長過程中水分超出相關標準,那么就會對其吸收功能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根據實際種植地形,設置出排水效果上佳的種植環境,并通過各類排水裝置的安裝來有效實現排水的目的。
三、雜交構樹的樹體管理
(一)收割時間
如若雜交構樹生長到某一階段時,相關工作人員就應當及時進行收割。如若雜交構樹栽種長度達到了1m至1.5m時,就能夠進行收割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收割過程中必須留下10cm到15cm的茬,讓其能夠繼續生長。
(二)收割方法
常用的收割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工收割以及機械收割,其中機械收割主要是用小型機械收割機,能夠成片進行收割,有著較高的工作效率及收益。人工收割主要是指種植散戶自行進行收割,在第一次收割時應當留下20cm左右的茬,盡量多得留下芽眼,促使其二次可萌發更多的幼芽并形成枝葉。收割所使用的工具主要為釤刀,一個人一天可收獲1 000 kg鮮嫩枝葉。
結語:綜上所述,雜交構樹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相關人員應當采取合理的種植技術來有效提升雜交構樹種植質量及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文,葉秋慧,何春梅,王叢叢.不同處理對雜交構樹插穗生根的影響[J].林業與環境科學,2020,36(03):68-72.
[2]李瑞,劉忠強,劉忠耀,呼香田.不同種植方式對雜交構樹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0(11):139-140.